那個喜歡音樂的女孩從未停下來
在老師、家人、朋友的眼中,音樂就是鄧恬的標簽。四歲起就開始學習音樂的她,十幾年來,已將音樂視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“其實,我早已感覺不到我有多愛音樂了,因為音樂似乎早就成為我的一部分,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。就像,我并不覺得我比其他人帶耳機的時間要長,因為我早已習慣;就像,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,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彈鋼琴……這已經成為我的生活常態?!?/span>
四歲起開始接觸鋼琴,那時,鄧恬比大部分的同齡兒童對音樂有著更出色的敏感性。
不到五歲,父母就發現,鄧恬可以在毫無訓練的情況下,做到絕對音準以及和弦練耳95%的正確率。
從此,音樂便長久地走進了鄧恬的生活。音樂,就是鄧恬的“玩具”“朋友”“知己”,十幾年來從未間斷。
9年級以前,鄧恬先是在一所公立學校讀書,而后也曾轉學到另一所知名的國際學校。
公立學校繁重的學業和鄧恬音樂學習之間的矛盾漸漸突顯,而即便是轉入另一所國際學校,那里也沒有完全滿足鄧恬對音樂學習環境的需求。
此時,鄧恬已經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清晰的定位,她希望自己未來走一條國際化的音樂學習道路,有更多的空間允許她對音樂夢想盡情追逐。
最終,在多方打聽和考量下,父母決定,讓鄧恬轉學到匯佳。
9年級來到匯佳后,鄧恬覺得找到了“歸宿感”。
她加入了G和弦樂隊,擔任樂隊鍵盤手。還加入了音樂社團銳新社,一年中有了很多創作和登臺表演的機會;她還是學生會文藝部的活躍成員,參與學校藝術活動的管理工作。
在這些機會中,鄧恬將自己積攢多時的熱忱全情投入,在老師和社團成員的眼中,她是一個很有責任感、永遠懷抱熱情和理想的女孩。
在MYP 9年級畢業之際,鄧恬創作了一首歌曲《時光荏苒 愿你還在》。盡管那時,她才在匯佳度過短短一年,但這段快樂的日子帶給她太多。這首歌曲的創作,也讓她有機會參加中央電視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巡演活動。
這些,都讓鄧恬越發地在音樂中找到幸福感。
進入高中IBDP階段后,鄧恬決定,正式開啟自己的音樂學習之路,向音樂專業的方向進發。
我只想用音樂做點事
為了擴展自己的音樂視野,除了跟隨鋼琴老師、聲樂老師進行專業的練習之外,鄧恬還有意識地讓自己不斷接觸外界的音樂資源,給自己充沛的音樂靈感。
她廣泛地收集資料,凡是跟音樂相關的事,都會讓她感到不知疲倦。
一檔名叫《聲入人心》的節目就這樣走進了她的視野。
這是一檔美聲歌曲類節目,主要向觀眾展現古典音樂藝術,例如美聲、歌劇和音樂劇等唱法。
從一開播鄧恬就喜歡上了這個節目,在這個過程中,她也更深入地了解到古典音樂創作者的不易和對音樂夢想的執著。借由這個節目,鄧恬還通過粉絲群,認識了不少全國各地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伙伴。其中,不乏許多與她同行的音樂追夢者。
隨著節目即將進入尾聲,鄧恬對這檔節目的感受愈來愈豐富、強烈。她希望能為這群認真唱歌的人做點什么,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鼓舞更多熱愛音樂的人。
于是,她決定,創作一首歌曲,致敬音樂,致敬夢想。
《不散梅溪》,鄧恬作曲。
因《聲入人心》節目在湖南長沙梅西湖 畔錄制,由此命名。
這首歌曲,是鄧恬和另一為“粉絲”小七合作完成的。后者為歌曲寫詞,而鄧恬在歌曲制作中擔任制作人、編曲、作曲的工作。其中,作曲的工作是完成歌手演唱的人聲旋律,編曲的工作是完成整首歌的配器部分(即伴奏部分),制作人則負責整體歌曲的策劃、訓練以及指揮。
對于鄧恬來說,這是她第一次完成一首完整編曲作品,而編曲工作的復雜性,也超乎了她的想象。
“因為歌曲是在節目結束時發布出來的,所以整體感覺會有一些傷感。但我希望更多的還是能夠帶給大家對未來抱有期待和憧憬的感覺。所以,在設計時,間奏之前會偏抒情,但傷感情緒點到為止。間奏是一個轉折點,之后的反復部分會更有激情、活力,張力會更大,配器也會更豐富一些。
間奏的旋律用的是節目主題曲《光之心》的旋律,但在配器效果、運用、成分和設計上會不太一樣。主旋律以鋼琴和弦樂為主。間奏前半部分是安靜的,想做出回憶的效果——表達了離別的傷感,與間奏前部分的情感相呼應。但從中間開始,音樂的色彩會變得豐富,逐漸節軌道間奏后半部分的情緒上,此時配器也隨之豐滿起來。整個曲子會通過結構呈現出一層層遞進感,直至最后副歌升調。結尾部分,歌曲又安靜下來,將聽者帶回現實,同時帶來對未來無限遐想的空間感?!?/span>
歌曲發布后,一周內,點擊播放量突破100萬。很多粉絲、音樂學習者、甚至節目的制作方和參與嘉賓都為她點贊。但更多與她交流互動的,是和她一樣,在音樂夢之路上努力飛奔的追夢人。
“我的初衷,只是想為熱愛音樂的人做些事,但出乎我意料的,是如果用心去做,音樂竟可以帶來如此大的力量?!?/span>
對于鄧恬來說,這只是她音樂人生中的一段美妙的插曲,未來,她還有更大的夢想要去追逐。
“伯克利音樂學院,是我的夢校!我希望做一個勇往直前、不懼挑戰的優秀音樂人。有一天,向世界發出自己更洪亮、更美妙的聲音?!?/span>